顾燕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 “关于关注我市噪声污染处置中相关问题的建议” 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已开展的工作 近年来,**市高度重视噪声污染问题,多部门协同**,积极开展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强化专项整治行动。2024 年,依据《深化噪声异味污染治理 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两年行动工作方案》,全市深入推进 “两治一提升” 专项行动,围绕工业企业、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噪声污染展开全面整治。全年在噪声污染治理方面共检查40517家次,处罚29起,处罚金额达87万元。2025年4月30日,****点击查看检察院印发《关于开展群众 “房前屋后” 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治攻坚的工作方案》,聚焦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信访问题、领导交办及群众关注度高的噪声问题,以及各监管平台相关线索,着力从工业企业、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社会生活4个方面推进噪声治理,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热点难点问题。 二是创新协同工作机制。噪声污染防治涉及多部门,我市以攻坚办为牵头单位,构建起区级部门、街道部门、基层网格的纵向联动,以及街道各局办、工作委员会间的横向联络机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在处理噪声问题时,坚持以群众满意度为导向,综合运用技术改造、提前沟通、责令关停、第三方指导等多种方式,主动治理,做到未诉先办。 三是强化交通噪声压降。****点击查看运输局在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中,充分考虑环保要求,积极采用低噪声路面材料,并合理设置声屏障等设施以降低噪声污染。2024年,新划定6个禁鸣区域和路段,新增23面交通警示牌,查处76起违规鸣笛事件。同时,加强对渣土运输车、混凝土搅拌车等大型运输车辆的管理,优化运输线路、划定运输时限,有效降低其通行噪声影响。 四是开展社会噪声整治。2024 年,我市对各类社会生活场所进行了全面检查。其中,商业活动场所检查4763家次,283家被群众投诉,696家口头要求整改;餐饮和文化娱乐场所检查6112家次,393家被群众投诉,678起要求口头整改,23家要求书面整改;公共场所检查6304家,402处被群众投诉,837家口头要求整改;居民小区检查10185家次,763处被群众投诉,口头教育整改1499起。2025年以来,市**局常态化开展 “飙车炸街” 整治专项行动,已累计查处机动车非法改装行为6000余起,****点击查看运输部门溯源整治机动车改装门店10家,成功侦办寻衅滋事案件2起,破获飙车类危险驾驶案1起,有力打击了此类噪声违法行为。 五是严格建筑噪声管理。市住建局持续推进绿色、智能建造试点工作,大力推广使用施工现场噪声在线监测设备,实现对建筑施工噪声的有效监管。严格落实《深化噪声异味污染治理 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两年行动工作方案》,对已发放夜间施工许可证的项目,督促施工单位向附近居民公示相关信息。针对投诉较多的工地,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督促施工单位采取有效降噪措施。2024年,全市累计发放2546张夜间施工证明,对工地夜间施工检查10911次,其中被群众投诉420处,口头责令整改423起,书面责令整改23起,处罚24起,罚款25万元,同时建筑工地噪声自动监控设备新增108处,联网619起。 六是开展重点时段保障。为保障中高考期间的安静环境,我市印发专门通知,加强环境噪声污染监管。在中高考期间,严格控制夜间施工审批,严禁在居民集中区、学校、****点击查看宾馆及考点周边进行建筑施工。组织多部门开展联合双随机检查,加大考点周边巡查力度,加强值班值守,及时处理12345政府公共服务平台转交的群众投诉,确保考试期间环境安静。 七是强化重点信访件攻坚。梳理近年来投诉较多的突出环境问题,对重复投诉30次以上的噪声问题实行领导包案制度。通过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对重点问题进行实地勘查和周边走访,深入了解问题症结,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推动问题有效解决。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为进一步加强噪声污染治理,我们将充分吸收委员们的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持续完善规章制度。深入研究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噪声治理相关的地方性法规,清晰界定各部门在噪声污染防治中的职责和权限,减少职责交叉和推诿现象。赋予执法人员合理的自由裁量权,确保执法工作合法、有效开展,增强法律的惩戒性和威慑力。同时,根据实际执法情况和新出现的问题,及时对法规进行评估和修订,使其更具可操作性。 二是深化联动执法机制。进一步加强环保、**、交通、住建等多部门的协同**,完善跨部门协调的联动执法机制。建立健全线索移交、定期通报、联合处置、信息共享等工作机制,形成从审批、监管到执法的全流程有效闭环。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商讨解决噪声污染治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提高执法效率,避免部门间相互推诿。探索建立跨部门联合执法的常态化机制,加强执法人员的培训和演练,提高联合执法的协同性和专业性。 三是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多种媒体渠道,广泛宣传噪声污染防治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制作专题节目、发布公益广告、开设专栏等形式,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开展 “降噪行动进万家” 等活动,引导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低碳出行、居家生活避免扰邻、公共场所文明活动、住宅装修遵规守则。以执法进小区、进校园、进企业等活动为契机,公开噪声污染投诉举报渠道,举办噪声污染防治知识讲座,引导公众参与噪声污染相关立法、决策中的公开听证等环节,增强公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建立公众参与的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噪声污染防治且表现突出的个人和组织给予表彰和奖励。 四是加强监督考核。充分利用污染防治综合监管平台,定期分析研判噪声污染问题,运用大数据技术对长期投诉问题和突出环境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加强对各部门噪声污染治理工作的监督考核,将治理成效纳入相关部门的绩效考核体系,明确考核指标和评分标准。对工作成效突出的部门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对工作不力、未能按时完成治理任务的部门和个人进行问责。定期对各部门的治理工作进行评估和通报,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整改,确保噪声污染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点击查看 2025年6月4日 |